石窩窩種出了“金果果”——仁和區福田鎮芒果產業發展紀實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19-09-16     來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網站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金秋,記者來到仁和區福田鎮印子山,汽車行駛在蜿蜒崎嶇的山間公路上,道路兩旁一片片芒果林映入眼簾。停車細看,一顆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頭、石塊夾在芒果林里,石頭上殘留著人工開鑿的痕跡,許多芒果樹就種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間。

  當地群眾講,過去印子山雜草叢生、亂石林立,后經大家鑿石、開荒,種下芒果苗,才變成現在郁郁蔥蔥、果香四溢的芒果園,芒果已成為大家致富奔康的主導產業。

  2019年,福田鎮芒果種植面積達到3萬余畝,全鎮人均芒果種植收入達到7859.48元,占全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艱辛起步

  福田鎮農業產業經歷了蔬菜為主,到“一豬,二蠶,三羊”,養豬滿足家庭的需要,養蠶作為經濟來源,養殖山羊作為增收途徑的調整,再到種植木瓜、香瓜等特色農產業,但均未形成規模效應,農民增收出現瓶頸。

  隨后,福田鎮把芒果種植作為扶貧突破口,進行探索。2011年,福田鎮芒果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但沒有收到預期效益,一些芒果種植戶還因產量低等原因虧了本。

  金龜村農民熊光誠,2006年種植50畝芒果樹,經過5年的生長,芒果樹開始掛果。“當時,果子結得很少,50畝芒果結的果子只賣了6000元,虧了2000元,都有點想放棄種芒果了。”熊光誠說,當時,家里住的是老房子。為了改變貧窮狀況,他借錢承包荒山種芒果,本指望靠著50畝芒果致富,但芒果年年種、年年虧,家里的生活也只能靠向親朋好友借錢維持。

  芒果種植遇到問題的,不僅僅是熊光誠。村民陳建家里已經種植了10多年的芒果樹,早已到了結果的樹齡,卻只開花不結果。“當時,我們一年投入幾千元,到頭來芒果只開花不結果,沒有信心了。”陳建的父親回憶說。

  與熊廣誠、陳建家里的芒果樹不結果問題不同,村民張孟華家的芒果樹,會開花,會結果,但結的果子會掉落。

  “我的芒果樹已經種了11年了,芒果會開花結果,但結果后,果子還未長大,就開始刷刷刷地往下掉,最后剩下的果子連三分之一都不到,看到產量這么低,我也沒有種植的信心了,打算轉行去跑運輸。”張孟華回憶道。

  據了解,福田鎮有53平方公里的宜農荒地,芒果產業發展有大量的空間,但因為缺乏技術支撐,芒果種植戶種下的果樹,都變成了“風景樹”。

  “福田模式”

  為解決福田鎮芒果種植難題,2011年,由攀枝花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牽頭,開始在福田鎮實施科技種植芒果的扶貧項目,建立芒果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項目由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負責提供項目資金支持(2011年—2019年兩項資金累計投入590萬元),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負責組建專家團隊提供科技支撐,福田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2011年下半年,市農林科學院經過研究決定,改變以往的短期難以見效的培訓模式,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機制。技術培訓三年一個周期,培訓種植的內容要貫穿芒果種植的全過程,給芒果種植戶們提供三到五年的技術支撐。

  不久后,市農林院就派出專家到福田鎮進行實際的技術指導,但當專家到達講課現場時,田間無一村民,過去“撒胡椒面”似的培訓收效小,提不起農民的興趣。

  隨后,大家改變傳統培訓模式,采取一對一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在日常培訓中,由市民族宗教委指導建立了“專家團隊+示范戶+對子戶+普通農戶”的層級打捆結對培訓機制和動態考核的管理形式,即:專家分組包片結對示范戶,示范戶結對對子戶,對子戶結對普通農戶,芒果專家團隊的成效考核與其結對的示范戶芒果產業發展成效掛鉤,優秀示范戶評選以其結對的對子戶芒果種植成效作為關鍵指標。

  熊光誠、陳建、張孟華家被選為第一批示范戶。根據新的培訓模式,市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將對示范戶們進行一對一實際指導。在培訓中,專家們以果園為課堂,每月只講當月農時內容,著重講授實際操作技巧,手把手做出示范樣板,當場指導并教會種植戶相關操作技巧。示范戶遇到的技術難題,及時向專家團隊及時反饋,并得到解決。

  “以前不知道情況就隨它長,經過專家指導,才知道芒果枝條需要一定的密度、空間、陽光。”熊光誠說。2014年,熊光誠的芒果園里的芒果樹開始大面積掛果,芒果產值8萬多元。2015年,芒果園的芒果產值達到15萬元,他欠下的債務全部還清。

  經過專家們的技術培訓,示范戶們基本掌握芒果種植技術,芒果種植開始扭虧為盈。結合這一情況,市農科院專家開始要求示范戶們發展對子戶,讓示范戶按照專家們的培訓模式,結合實際指導對子戶,確保對子戶掌握芒果種植技術后,再讓對子戶發展、指導普通農戶。通過“示范戶+對子戶+普通農戶”的戶戶結對,福田鎮培育了大量芒果種植的“土專家”,讓農林院專家培訓技術在福田鎮本土生根壯大。這些“土專家”中成為各村農民夜校講師的有5人,另外有30余人還應邀到云南省華坪縣、攀枝花市內多個鄉鎮做芒果種植培訓指導,傳授種植經驗。經過多年結對培訓,全鎮芒果示范戶達到46戶,對子戶達到465戶,實現了農家戶戶都有芒果種植技術明白人。

  “福田模式”在福田鎮無水、無路、無收益的亂石荒山坡上建成優質芒果基地3萬余畝,這種科技扶貧模式被復制推廣到全市70個貧困村的18個芒果、核桃、蔬菜、桃、羊、蠶桑等產業18萬余畝,培養示范戶172戶、對子戶611戶,培養貧困山區重點人才“土專家”、“田秀才”50余人,有效助推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2016年6月,央視國際英文頻道《看中國》將福田模式作為當前中國精準扶貧案例向全世界介紹,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四川日報等媒體把福田模式作為當前中國精準扶貧的樣板進行了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