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區(qū)平地鎮(zhèn)波西村擼起袖子脫貧奔康

www.xghelper.cn     發(fā)布時間:2020-06-28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6月16日午時,仁和區(qū)平地鎮(zhèn)波西村彝家新寨一片寧靜,家家戶戶大門緊閉。一打聽,記者才知道這段時間,村民們都在忙著管理烤煙、芒果、石榴、楊梅、冬桃、雪桃、枇杷、火龍果等等。

  敲響一戶人家的大門,70多歲的楊大媽迎我們進門。她說:“前天晚上下雨,昨天地里全是稀泥,下不了腳。今天地里干一點了,娃兒些吃了飯就下地干活了。”

  青瓦白墻的小院格外引人注目。記者看見,正前方和左側都是一樓一底的磚房,有10個房間,右側花臺里花木蔥郁,身后工作臺上擺著工具若干,地上放著數個農機具。

  村支書李自文說,2016年村里開始實施彝家新寨項目,由政府按“一戶一方案”補助68戶村民,對民居風貌進行集中改造。楊大媽家的小院就是政府補貼了2萬元修建的,現在她家四世同堂,住一起都不會嫌擠。

  近兩年,波西村脫貧摘帽,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喜事連連,村民更是擼起袖子奔小康。

  幫出來的新變化

  波西村曾是省級貧困村。多年前,村民們想忙都忙不起來,有力也使不出來。由于缺水、少路,地里基本上“冬天種小麥,夏天種水稻、玉米”,收成完全靠天。

  “以前,村里山高坡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從海拔最低的跌達組到鎮(zhèn)上,村民走路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一到雨季出行十分困難。旱季山泉斷流,大家只能靠政府送水來解渴。”36歲的李自文是土生土長的波西村人,從文書到村黨支部書記,他已在村里工作10年。

  波西村地處川滇交界,海拔最高2190米,最低968米,較大的海拔落差曾是制約村里交通的痛點,更是發(fā)展產業(yè)的障礙。

  談起村里的發(fā)展變遷,李自文直言:“一半靠幫,一半靠管”。

  “幫”得從2012年說起。當年底,仁和區(qū)制定了“少數民族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式,促進“兩區(qū)”基礎設施、農業(yè)產業(yè)、社會事業(yè)、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長足發(fā)展,確保“兩區(q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同步小康。

  “兩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的實施,開啟了波西村精準脫貧之路。一系列幫扶政策的落地,給波西村帶來了一個個新變化:村里6個水源點經過水利專家會診改造,保障能力從34戶增加到166戶;平地水庫的蓄水通過提灌系統(tǒng),“爬”上268米的山坡來到波西村;降雨蓄積到各家各戶、田間地里的小水窖;水泥路從金沙江畔蜿蜒向上,直至山腰的108國道,連通全村10個村民小組……

  水來了、路通了,波西村根據不同的片區(qū)、地段,逐步發(fā)展起了雪桃、冬桃、楊梅、枇杷、烤煙、芒果、黑山羊養(yǎng)殖等特色主導產業(yè),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甜了起來。

  管出來的高效節(jié)水農業(yè)

  2016年,波西村提灌站、通組道路建成投用。“水費怎么收?”“道路如何管護?”……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

  如何管好用好水和路?43名村民代表集中商議決定:水承包給私人管理,村民用水“計量收費”,水價由村民代表與承包者共同商定,一年一定價;路則劃分到每個村民小組管護。

  經過村民代表們的比選,提灌站由當過水庫管理員的村民賴躍承包。賴躍不僅每年向村集體繳納承包費,還雇了3個貧困村民一起管理、運營提灌站。

  3年下來,水價由2.6元/立方米下降到2.4元/立方米。“大家用水量增加了,單價就攤薄了。”賴躍說。

  走進田間地頭,只見滴管、微噴灌等高效節(jié)水設施覆蓋到位。李自文告訴我們,村里絕大多數農戶都采用了高效節(jié)水灌溉技術,“現在村里8000畝土地,只有800畝還在種植水稻,全村326戶農戶只有2戶種植玉米。”

  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讓村民們逐步擺脫了貧困。去年,43歲的起永山搬出住了幾十年的土房,住進一樓一底的樓房。他還在一旁建了車庫,停放家里的摩托車、三輪車、小貨車以及各類農機具。

  “修新房子花了十幾萬元,兩三年就能掙回來。”起永山說,他家種了20多畝烤煙,現在用水有了保障,他把10多年來“半年種烤煙、半年種小麥”的種植模式,改為“半年種烤煙、半年種菜豌豆”,每畝增收近萬元。

  “現在政策和條件這么好,只要努力干,就能過上好日子。”起永山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