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門核桃箐村:1400畝桑林里生長出來的幸福滋味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0-07-17 來源:鹽邊縣融媒體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7月15日上午,豐萬銀一家各自背著背簍在山坡上自家的桑園里采摘桑葉,家里5層蠶床上的蠶兒每天都要消耗10多背簍的桑葉。
眼下,已經到了出第三季蠶繭的時間,豐萬銀所在的原核桃箐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采桑,“啪、啪”的密集摘葉聲,在公路上都能聽到。
“這樣的景象,在政府的脫貧攻堅之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45歲的豐萬銀是個好莊稼把式,他一邊麻利地把桑葉放進背簍,一邊笑著對記者說,這一輩子都沒有想到能靠著桑樹發家致富。
記者了解到,原核桃箐村(村級區劃調整后與原雙龍村、原荒田村、原新開田村、合并為雙龍村),是鹽邊縣漁門鎮位于二灘庫區東南部深山里的一個傈僳族村落,因一條蜿蜒盤旋而上的深溝兩邊生長著茂密的核桃而得名。
全村僅有67戶人家,316人,散居在坪子、陰山兩個村民組,最高海拔1900米,與海拔1260米的漁門鎮之間的垂直落差達700米。脫貧攻堅之前,受無路、無產業的困擾,村民戶均收入不足2000元,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達34戶、180人,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2014年,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原核桃箐,這一年,原核桃箐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一場既“授以魚”又“授以漁”的脫貧攻堅戰在二灘庫區的深山孤村打響。
在市、縣脫貧攻堅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市公安局、鹽邊縣人大等5家單位定點幫扶原核桃箐村。一筆又一筆資金、一個又一個項目,一茬又一茬幫扶隊伍進了原核桃箐。
從2014年到2020年上半年,1000余萬元扶貧資金,100余個脫貧項目落地原核桃箐,5.3公里硬化村道,溝渠3公里,連接環湖路,打通了全村與外界的連接線;兩條共計5公里的社道以及1.525公里幸福美麗新村入戶路,形成了全村便捷的交通路網;200立方生活用水蓄水池、350立方節水灌溉蓄水池,18000米水利管網鋪設,為全村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4G通訊基站建成、村衛生室投運、村部改擴建、互聯網光纖進村入戶、電網升級改造……古老的原核桃箐煥發新顏。
在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的持續新建、完善中,原核桃箐村的產業也駛入了更新換代的快車道,連續三任駐村工作組的帶動下,村支兩委本著“不能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思路,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中,積極探索適合原核桃箐長遠發展的產業,最終,確定把二灘庫區一帶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優質蠶桑作為全村的支柱產業。
脫貧攻堅之初,偏僻落后、信息閉塞的原核桃箐村,桑林面積只有不足100畝的零星四邊桑,在傈僳村民看來,桑樹與山里的其他樹沒有什么兩樣,桑樹的果、葉都在春去冬來的歲月更替中消融在泥土里。2014年,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深入農戶家中,挨家挨戶做宣傳,組織致富意識強的村民代表到蠶桑產業先進村、富裕村去參觀、考察,給34戶貧困戶申請專項資金建蠶房、蠶臺,村里9名黨員、2名入黨積極分子帶頭種桑養蠶。至2017年,全村桑樹種植面積達1400余畝,且1200畝進入盛果期;2018年,原核桃箐村大部分人都開始了家種桑、養蠶,戶均桑果、養蠶收入達2萬元以上,桑樹變成了“搖錢樹”“致富林”。
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乘勢而上,根據海拔落差,將全村農用地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核桃,套種桑樹;中段青花椒,兼種桑樹;下段,遍種桑樹,按照全縣鄉村振興的綠色思維,實現了從“種桑養蠶”到“種桑養人”,再到“種桑養生態”的轉變。村集體經濟建起了“天府云商”互聯網銷售平臺,將以蠶桑為主的特色農產品搬到了網上銷售。
產業的發展,讓原核桃箐的村民手腳勤了,心思活了,眼界開了。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坪子組村民豐萬銀,2019年單蠶桑一項收益達9萬余元,2020年2月,他家花7.8萬元購置了一輛SUV新車,成了全村首批購買家用轎車的村民之一。
走進如今的原核桃箐村,無論是村部的籃球場、健身器材區、日用超市,還是桑林邊、院壩里、道路旁……村民們都會用一句話大聲喊出自己的幸福感——
“核桃箐村脫貧了!”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