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飄在山之崖 富裕走進道之角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0-07-24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啊咿呦——阿喲勒……共產黨卡莎莎,阿木可卡莎莎!”
道角村的清晨,在嘹亮、悠遠的歌聲里蘇醒。
7月12日早上天剛蒙蒙亮,遠山的濃霧還未散盡,干河組的馬當史、謝阿色夫妻從圈里把10余頭高山能繁黑豬從圈里趕上了山坡;力蘇坪組的阿爾瓦老把剛打回來的青草料依次放進了8間“咩咩”叫著的羊圈里;絲力坪組的楊元發清掃起自家小洋樓前的大院壩……
7年脫貧攻堅,讓這個位于鹽邊縣溫泉彝族鄉西北部、海拔2800米的彝家村寨,走上了富裕路。
會說話就會唱歌的道角人,習慣吼上一嗓子,開啟新一天。歌聲里表達最多的,是對共產黨及其所帶領的阿木可(彝語:干部)們的感恩之心。
2013年以前的道角村,原始而寂寥。這里有76戶、366名貧困戶。村民們住在老舊透風的土坯房里,是一個“吃水靠扁擔、出行靠雙腳、照亮靠松明”的深度貧困村。全村5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無蓄水池、無人飲及水利管網。土地貧瘠、產業單一、廣種薄收,玉米、土豆是主食,遇到歉收的年份,甚至到了缺衣少食的地步。
2013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道角村。7年時間里,古老的道角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變化是從那些共產黨派進村的“阿木可”們開始的。
從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到鄉、村級駐村工作隊、入戶農技員,7年里,道角村究竟來了多少阿木可,沒有誰數得清,但是他們帶來的項目、資金,卻讓貧窮的道角村每一天都在變——
2014年以來,省、市、縣各級幫扶部門共在道角村投入資金1925.865萬元,至2017年底脫貧摘帽,全村新修硬化村道、產業路、聯戶路20.945公里;新建蓄水池、小水窖200處,容積1.5萬立方米;新建渠道13.75公里、渠系建筑物52處;鋪設管道190.61公里。
鮮紅的黨旗在道角村的山崖上成了最明亮的色彩。駐村工作隊、村支部把基層黨建前置到了致富奔小康的一線,全村19名黨員組成了強大先鋒堡壘,用創新賦能脫貧,標注出道角村的頂層設計——梯級產業發展布局:按照海拔高低、土地條件,道各組發展蠶桑、絲力坪組發展綜合養殖、寨子山組發展烤煙、力蘇坪組發展規模化黑山羊、干河組發展高山能繁黑豬,形成“一村一品”、“一組一特”的產業架構。
數任駐村第一書記以及幫扶單位的干部,從進村“狗張嘴”到進村“狗搖尾”,在道角建成了全市貧困村第一家村部農民電影院,第一個流動種植養殖課堂,第一個村級社社響廣播……
強大的脫貧攻堅、精準攻堅、幫扶攻堅激活了道角人的干勁,全村298戶、1255人朝著小康路奮勇前行,截至2019年底,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3000余元,脫貧戶最高人均純收入達35510元。
村民們個個學會了使用微信,村干部利用村部智能控制裝置、遠程教育系統、手機APP等組合,開展各類培訓活動70余場,到省內外多個農業發展先進鄉鎮參觀學習近20次。
原先栽種土豆、蕎子的土地上,種出了新鮮的番茄、青菜、海椒;村民的一日三餐,從煙熏火燎的火塘移到了干凈整潔的木桌上;村里出了第一個博士,10余個村里娃考取了研究生、本科生,考上了市里、縣里的公務員……
如今的道角村,家家都有新風尚,處處都是新風景。曾經是省領導聯系戶的深度貧困戶馬當史、謝阿色夫妻靠著勤奮,連續三次翻建新房;困難戶阿爾達歪原先只有栓養的4、5只羊,如今建起了100平米的羊圈,發展了60余只優種羊;只有小學文化的脫貧戶楊元發自己設計、建造了200平米的小洋樓,連豬圈都淬上了堅固的毛石……
如今,道角村全體村民把“感黨恩,跟黨走”的心意,匯成了一句話:“道角,歡迎你!”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