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把脫貧攻堅質量擺在首位 一戶一策 量身定制“家庭產業”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0-08-27     來源:四川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8月13日一早,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黃草坪村的沙日木迅速扒了幾口飯,就背上竹筐往自家青花椒地趕。“青花椒已有老板預訂,約好一周來收,等下還有家里的雞、羊、豬要喂,忙得很!”皮膚黝黑的沙日木,顧不上多說又加快了步伐。

  量身定制的“家庭產業”,讓沙日木在脫貧奔康的路上有忙頭,更有盼頭。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米易縣把脫貧攻堅質量擺在首位,聚焦“硬骨頭”,牽住“牛鼻子”,一戶一策,精準施策扎實推進今年589戶2921人涼山自發搬遷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和25個已退出貧困村、3831戶15153人已脫貧人口高質量鞏固提升工作。

  家家念好“產業經”

  “想都不敢想,65歲了還能把日子越過越紅火!”沙日木家以前完全靠天吃飯,家里只種些玉米,出什么就吃什么。

  去年,沙日木家脫了貧,新修的房子干凈敞亮。新房住人,老屋當工作間,放些工具飼料,其中一個半人高的塑料大桶特別顯眼。

  原來,多年來,黃草坪村供水困難,每年4-6月都會季節性缺水,村民要翻山越嶺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米易縣水務局向村民發放大容量塑料桶,供大伙兒儲水。“生活用水都成了件奢侈事,更別提喂牲口,發展產業了。”

  徹底解決村民的生活難題,米易縣編制出《涼山自發搬遷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項目實施方案》,確保家家“有安全飲水”。村上從14公里外的海塔水庫引水,全村鋪設20余公里安全飲水管道,建設18口安全飲水蓄水池。

  水引到家門口,產業發展路越走越寬。除了種植4400畝核桃、2200畝芒果和600畝花椒,黃草坪村開始扶持貧困戶大力發展養殖業。

  已種植300多株花椒和6000株核桃的沙日木,也得到了“定制”脫貧政策:村上送來34只雞苗和飼料,還請農科院的老師定期來上課指導。現在,沙日木成了村上小有名氣的養殖戶,養了13頭豬、50多只羊、200多只雞。“今年豬價好,賣幾頭就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再加上種的青花椒和核桃,今年收入能有五六萬元。”

  今年,米易縣出臺12條增收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高標準建成10萬畝“稻-菜”輪作糧經復合基地、4萬畝早春枇杷基地、13萬畝晚熟芒果基地、20萬畝優質核桃基地、3.7萬畝優質烤煙基地和178個標準化畜牧養殖場,形成安寧河谷稻菜輪作、二半山區特色水果、中高山區優質林果及畜牧烤煙的“三大產業帶”。

  村上開通“順風車”業務

  作為全縣脫貧任務最重的村,撒蓮鎮金花塘村在縣級幫扶部門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基礎上,調整充實鎮級幫扶力量,下沉一線開展精準幫扶。

  幫扶干部一周來好幾次,在本子上記下自家的困難、帶來桌子和高板凳、雞苗和飼料,這都讓村民拉馬哈體記在心里。

  “別人這么幫,自己咋還能不打起精神奔好日子呢?更何況我還是一個老黨員,要起示范帶頭作用。”從靠種水稻、玉米,到現在種核桃、芒果,拉馬哈體一家奔康致富的精神頭越來越足。去年3月,拉馬哈體在全村193戶貧困戶中率先脫貧。

  自家修新房時,村上幫助修好了沖水廁所,拉馬哈體主動提出加蓋三格式化糞池。結合少數民族特色,金花塘村采取“大家評”、發放“衛生標兵”牌匾等方式,對貧困戶環境衛生進行綜合評分,潛移默化改變貧困戶的日常生活習慣。“過陣子再給家里添臺太陽能熱水器,村上越來越多人裝起了,都說洗熱水澡方便。”拉馬哈體說。

  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類似的獎評在全縣開展起來。

  米易縣通過“講黨課頌黨恩”、“脫貧奔康勵志奮進”五講五評、勵志奮進大家講等活動,宣講脫貧故事、宣傳脫貧變化,激勵貧困群眾學先進、爭先進,奮進發展。

  從2018年開始,坊田村積極引導和組織過剩勞動力外出務工,村上建起微信群,不僅發布縣內外就業信息、法律知識,還及時傳遞村上的公益活動和鄰里動態。村民間的互動多了,逐漸探索出小型鄰里互助會。誰家芒果樹要修枝,在群里問一聲,沒多久就有響應;買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村里也有了“順風車”服務。

  現在,坊田村的大事小情都會在微信群里發布,“有問題及時解決,有矛盾及時化解,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高質量脫貧一定更好實現。”坊田村黨支部書記羅友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