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堅持“四引領”增強脫貧奔康內生動力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0-09-02     來源:米易縣扶貧開發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米易縣始終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起來,全力推進鄉村基層治理、人居環境整治、勵志奮進教育“三大行動”,不斷加強對基層群眾的組織引領、制度引領、思想引領和文化引領。充分發揮脫貧榜樣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激勵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全縣掀起學先進、爭脫貧的熱潮,營造了勤勞致富、創業致富的良好濃厚氛圍,為米易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堅持組織引領,夯實脫貧基礎。始終堅持把抓黨建促脫貧放在首位,高標準推進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提升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致富帶頭人、返鄉農民工等群體中先后選拔培養村級后備干部450余名,通過制定《米易縣自發搬遷群眾管理辦法》,在落實涼山自發搬遷貧困人口戶籍的同時,將現有涼山自發搬遷人口全部納入所在鄉鎮、村組有效管轄。同時,建立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的鄉村治理體系,縣財政每年投入200萬元,為全縣每個行政村選配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員干部為骨干的黨務村務財務事務監督會、鄰里互助會、紅白理事會和黨風政風民風監督員、鄉村及農房建設監督員、農業產業發展技術員、環境衛生保潔監督員、思想文化宣傳員等“三會”“五員”,推進基層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堅持制度引領,持續移風易俗。始終注重制度機制的引領和約束作用,通過“三會”“五員”示范帶動,各村結合實際制定完善了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村民公約,由村民表決通過后在全村實施。推廣運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誠信紅線”制度、維護生產用水秩序的“陽光用水制度”等一批制度機制。大力糾正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攀比浪費等歪風邪氣,在5個民族鄉鎮13個民族村共評選出145戶移風易俗示范戶,引領少數民族地區移風易俗。全面開展“七個好”評比活動,特別是針對邊遠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從教洗臉刷牙、上床睡覺、上桌吃飯、使用電器等細微處著力,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正在農村地區加快形成。

  堅持思想引領,激發內生動力。以慶祝“七一”建黨節、彝族火把節等系列活動為契機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中廣泛開展“脫貧故事自己講”“先進示范大家評”“小手拉大手”等勵志奮進教育活動,在貧困村創新推出扶貧超市,采取基礎分結合激勵分,讓貧困戶互評互比,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激勵其對標學先進、爭作表率。同時,堅持從下一代的“源頭”抓起,創新開展“點亮微心愿•攜手助扶貧”公益扶貧活動和“民營經濟人士為貧困兒童做件事”活動,為375名貧困兒童送去心愿禮物,為400余戶貧困戶子女捐贈價值5萬余元的書包、文具、臺燈、衣物等物品,先后組織1500余名貧困家庭學生到北京、南京、上海、成都等地開展夏令營活動,經常性組織貧困家庭學生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積極營造致富光榮、勵志奮進濃厚氛圍,激發貧困學生敢于“逐夢”的斗志,達到“教育一個娃娃,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村寨,幸福整個社會”的效果。

  堅持文化引領,樹立文明新風。始終注重發揮文化“春風化雨”的教化作用,大力實施文化扶貧工程。在新山傈僳族村建成阿考廣場、傈僳族文化展館和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館,在麻隴彝族鄉建成姆隴廣場和彝族文化展覽館,在彝族聚居的高龍移民新村建成感恩廣場和村史館,村村都有文化院壩、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活動場所,村村都有文藝演出隊伍,天天都有文體活動。深入挖掘和傳承傈僳族、彝族的傳統文化,傈僳族斑鳩吃水、織布、刺繡等5項民族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火把節”、傈僳族“約德節”等民族傳統活動蓬勃開展。創作出《夢回馬鹿寨》《新山的傳說》《傈僳情韻》等一大批廣受群眾歡迎的優秀本土文化作品,群眾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同時,常態開展送文化、送政策、送技術下鄉,促進貧困群眾“心懷黨恩、勤勞致富”的意識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