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仙山村探索循環經濟新模式精心呵護“脫貧致富之樹”成長壯大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0-10-09 來源:米易縣扶貧開發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米易縣仙山村屬于貧困村,共有村民268戶107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215人,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積極推動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康養+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脫貧致富。2015年實現貧困人口整村脫貧,2016年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15000元。條條寬敞干凈的水泥路面、間間整齊的民房、完善的各類公益設施,儼然一副祥和、安康的新農村景象。
“眾人拾柴火焰高”,抱團取暖,夯實發展“根基”。發揮黨員、村干部率先示范引領作用,協調土地資源,成立農民專合組織,進一步整合資源技術和資金,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嚴把產品質量關,切實提高村民種植、養殖效益。一是成立仙山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成員120戶(其中貧困戶59戶),建成1000平方米核桃分揀倉儲中心,合作社目前種植有5100畝核桃、2000畝青花椒、500畝櫻桃。發展林果產業實行種植技術共享、病蟲害統防統治,實現從“種植—采收—分揀—剝殼—烘干—統銷”一體化經營發展模式。注重產品質量,邊發展邊改良邊提升,對核桃、青花椒有序實施矮化嫁接,提高林果產品品質,推進仙山有機食品品牌認證,突出品牌價值效應,實現從產量到質量的跨越,果樹成了“搖錢樹”“致富樹”,昔日的石頭山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2019年全村實現種植業收入880余萬元。二是成立盛云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成員154戶(其中貧困戶59戶),建有標準化養殖場7000平方米,主要養殖牛、香豬、豪豬,配套修建新型沼氣池,容量220立方,供88戶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產生的沼氣糞渣作為果樹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實現“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合力劃槳開大船”,探索創新,塑強產業“枝干”。在成立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業基礎上,建成大型農家樂2個,設置床位160余張,解決了100余名群眾就業務工問題,實現聯動助推“一三產”健康發展可持續經濟。探索創新實施核桃油、花椒油等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打開產品外銷市場,提升產業價值。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2018年種植萬壽菊4500畝,美化整村環境,實現“賣花”經濟效益,吸引游客到村旅游消費,“仙山康養勝地”美譽度與日俱增。通過微信公眾號、農村電商平臺,加強對仙山村特色農產品宣傳,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目前已和周邊地區4家單位建立起仙山村農副產品直銷關系,樹立了良好口碑,2019年農副產品直銷額達到25余萬元。
“百般紅紫共芳菲”,互惠互利,鞏固脫貧“果實”。結合“農民夜校”教學課程內容安排,村“兩委”邀請專業教師針對有勞動力的群體進行康養旅游、餐飲衛生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強化培訓,全村整體接待能力進一步提升,群眾實現了在“自家門口”打工掙錢的愿望。依托青山綠水、綠色生態,釋放特色產業活力,抓實、抓細仙山村“康養+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壯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輻射配套產業,切實提升專合組織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村“兩委”鼓勵村民入股盛云養殖專業合作社,將貧困戶每人每年900元(2018年500元)產業增收到戶資金集中整合抱團使用,自2018年起,按照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以年息10%的收益進行保底分紅。2018年合作社社員戶均分得1129元,村集體經濟分得32680元;2019年合作社社員戶均分得1583元,村集體經濟人均達62元。
下一步,仙山村將堅持“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持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做優做強“康養+產業”,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著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一三產互動融合發展,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實現由脫貧向鄉村振興的再次飛躍。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