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前方是災情,后方是群眾 我們必須竭盡全力!——2024四川應急救援年度瞬間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2-13     來源:攀枝花市應急管理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這一年,四川應急留下了哪些記憶?
 
對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副主任何欣洋而言,是初春時節的雅江山火,3000余名救援人員奮戰11日,實現“火撲滅,零傷亡”……
 
對雅安消防救援支隊消防員鄭添添而言,是盛夏時節的漢源山洪泥石流,救援人員打通“三斷”,轉移群眾……
 
對甘孜州森林草原專業防滅火第一大隊大隊長江友發而言,是深秋時節的一場救援比武,全省21支隊伍齊聚,展特色亮技能,讓他看到綜合救援的進步方向……
 
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災、全年防地震,是災頻災急的真實寫照。完善防災預案,強化應急演練,提升救援本領,是四川應急人的責任擔當。這一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緊緊圍繞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一條主線,統一思想認識、統籌力量資源、統合路徑方法,持續推動工作職能清單化、工作要求標準化、工作機制流程化、工作保障智能化,不斷提升本質安全能力、風險管控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基礎保障能力和隊伍專業能力,助推應急管理工作開新局、譜新篇。
 
一場海拔4500余米的攻堅戰
 
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經濟大省,地理氣候條件特殊,地質環境復雜,加上森林草原火災形勢嚴峻,災多、災頻、災急、災重,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時刻面臨著風險與隱患交織疊加的挑戰。全省應急管理系統突出預防在前,持續深化綜合減災體系改革,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體制機制,完善災害監測預警網絡,推動核心技術的科技賦能,確保查災的精準性、防災的針對性和救災的時效性不斷提升。
 
今年的第一場硬仗在雅江打響。
 
 
2024年3月15日,甘孜州雅江縣呷拉鎮突發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打破了“懸崖江城”的平靜。受連日來高溫干旱環境的影響,在一股驟然吹起的極端大風中,山火迅速蔓延形成3個火場。
 
“這幾年我們打過的森林火災不少,但是像雅江這次這樣難打的山火還是僅此一例。”據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副主任何欣洋回憶,由于當地氣溫較高,長期干旱,時有大風,滅火人員還面臨山高坡陡攀爬困難,火線長、著火面積大,林下可燃物多等情況,撲救難度大。加上大部分的救援人員來自平原地區,他們還要同時忍受高原反應帶來的痛苦,人均背負著重達30斤的消防設備,攀爬在近乎70多度的陡峭山坡上,把水引到4500余米的地方剿滅山火。“面對這樣一塊‘硬骨頭’,所有人心里都捏了把汗。”
 
危急時刻,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賡即調度當地,協調組織應急、消防、森消、林草、通信等多個部門參與救援,來自全省各地的救援隊伍立即出發直面烈火、逆火而行,一場萬眾一心、指揮有力、艱苦卓絕、守望相助的“山火殲滅戰”就此打響。
 
3月16日下午的雅江,森林被搖得就像滾滾波浪,未燃盡的炭木和松球被卷到森林里導致火場復燃。飛火就像導彈一樣越過雅礱江,直擊幾公里外的原始森林,瞬間爆燃沖天,多條火線將四面高山峽谷燒成了一片火海,火的聲音猶如原子彈爆炸駭人悚然。短短幾分鐘,雅江的天空由藍到紅黃變成灰黑。
 
來自康定、九龍、丹巴等10支綜合應急救援大隊的救援人員常年在高原上訓練作戰,身體素質比來自平原地區的救援人員更能適應火場的地理環境,也更熟悉山上的地形,因此他們承擔了更多的撲火任務,需要在3個火場之間來回作戰,大部分救援人員甚至連續作戰了2天2夜沒有合過眼。“很累,但是不能退,因為身后就是我們的家。”雅江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大隊長登巴說道。
 
一個個堅守在火線上的橙色身影,構成了一條亮色的長線,蜿蜒在險峻的山坡上。而在他們頭頂上的,是數架直升機和無人機在與他們一起戰斗。
 
在這場難度超前的森林火災救援中,一系列新質戰斗力裝備輪番登場。前方指揮部在對火場地理因素、氣象條件和火情進行充分研判后,制定了“空地聯動、以水滅火”的打火戰略,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賡即請求應急管理部支持,協調調派多架直升機、無人機等空中力量與地面救援人員協同作戰,形成立體撲救網進行滅火。
 
H-125、K-MAX、K-32、M-171……伴隨著一道道指令的發出,一架架直升機從西昌、成都、自貢等航空應急救援基地緊急起飛,與地面隊伍密切配合,攻火頭、打險段。同時,掛載光電偵察吊艙、衛星通信設備、全網通空中基站設備的騰盾、翼龍無人機在自貢冒雨連夜起飛,實現火場圖像、語音、數據上下貫通和可視指揮。
 
經過10個晝夜的“空地聯動”協同鏖戰,終于傳來捷報:截至26日15時,雅江縣森林火災現場已無明火。值得欣慰的是,在本次戰斗中,AG600M飛機、新舟60飛機等新質戰斗力被首次投入參與處置森林火災,這些新質戰斗力發揮奇效,戰斗力得到充分驗證,最終實現“火撲滅、零傷亡”。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接力戰
 
從一處救援現場不停轉地趕赴下一處救援現場,對于四川應急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工作常態。2024這一年,對于四川應急人來說也是“連軸轉”的一年。這一年,全省應急管理系統持續深化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改革,編制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實施意見,推動災害風險隱患高的鄉鎮(街道)設立應急管理機構,統籌使用專兼職隊伍力量,完善統規統管通用的裝備物資保障機制。
 
力量下沉的成果在一場場實戰中得到檢驗。2024年,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共啟動了59次地震應急響應,均成功完成處置,全省應急管理機制便在這一次次響應中得到錘煉。
 
小考過了迎大考,7月5日湖南華容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四川省應急救援總隊接到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的指令,作為第一批次排澇力量前往增援。
 
 
經過1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帶隊指揮員張竣與隊員們到達了華容縣團州垸。來不及休息和調整,他們第一時間抵達任務區域開始排水作業。
 
頂著35、36攝氏度的高溫與太陽直射,隊員們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不停重復著搬運物資、調試設備等步驟。他們身上的制服很快被汗水打濕,又很快被太陽曬干。很快,制服上就出現了鹽漬,白色的痕跡將制服上印制的“應急救援”幾個字圈了起來,像是勛章一樣焊在了他們的背上。
 
“這是屬于我們應急人的榮耀勛章。”張竣笑著說道。
 
支援湖南的任務尚未結束,7月17日18時許,自貢市高新區九鼎購物廣場發生火災。接報后,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立即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開展救援工作,緊急調派自貢、內江、瀘州、宜賓、成都支隊及四川消防救援總隊全勤指揮部共284人72車前往處置。
 
經過多方合力救援,現場救援終于結束。救援隊伍還沒來得及多作修整,7月20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馬烈鄉新華村發生山洪災害,造成通信、道路、橋梁中斷,房屋垮塌,人員失聯。
 
 
一場急如星火的搜救行動就此展開,應急、消防、森防等多支救援隊伍出動,攜帶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等裝備趕往馬烈鄉。風雨中,身著藍色制服與橙色救援服的身影,讓受災群眾看到了希望,指引著他們前往安全的地方避險。跟隨救援人員的腳步,記者也一同前往了救援現場。
 
在新華村臨時安置點里,記者見到了來自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水旱災害救援處的修孝齡。此時的他拿著一份盒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刨,腳上的雨靴被一層又一層的褐黃色泥土包裹著,身上的深藍色制服也全是褶皺。“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我就過來了,一直在現場,兩天兩夜都沒合眼了。”在與記者進行了短暫交流后,他匆匆灌下一瓶礦泉水后,又急急忙忙地起身前往現場繼續進行工作。
 
在安置點內,記者還見到了來自省安科院的技術人員,他們也是第一時間跟隨救援隊伍來到的現場。記者在與他們交談中得知,為了第一時間掌握災情信息,他們把重達幾十斤的無人機、測量傳感、衛星電話等近10臺(套)技術裝備扛在背上,徒步走了10來公里進入了新華村。汗水與雨水混合的液體浸透了他們的衣物,而被他們護在背后的裝備卻干干凈凈沒有一絲水汽。到達新華村后,他們第一時間對多個災害點位展開了無人機航拍作業,制作出了詳盡的全景影像分析專題圖,為搜救人員提供決策參考。
 
搜救失聯人員、轉移安置被困群眾、災后重建……四川應急人在新華村的任務還未完全結束,另外一處戰斗卻已經打響。
 
8月3日3時30分左右,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鎮日地村突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附近的雅康高速公路隧道間橋梁被沖垮、有車輛墜落,國道318線斷道,日地村有房屋被毀,有人員失聯……接報后,許多剛從漢源縣返回的救援隊伍還來不及進行休整便立即趕赴現場,一場生命救援由此展開。
 
“我也是四川應急的一分子,作為應急人,連軸轉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種常態。”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車隊司機林敏回憶起這段時間,仍然十分感慨,“像這樣從上一場救援現場直接趕往下一場事故一線的情況,對我們來說并不罕見。”
 
哪里有災情,哪里有等待救援的群眾,哪里就有四川應急人的身影。五組六組,一組也不放過;老人孩子,一個也不落下。千方百計,爭分奪秒,不斷挺進,接力轉移,晝夜搜救。
 
“看到你們,就心安了!”76歲的村民劉大爺在成功獲救以后,緊緊地握住了救援隊員的手,久久都不愿松開。
 
一場百分百貼近現實的模擬戰
 
2024,全省應急管理系統突出高效協同,不斷深化應急指揮機制改革,優化應急響應機制,推進省市縣三級實戰化應急指揮場所建設,積極構建應急管理、消防、森林消防、礦山監察、地震等部門協同聯動的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
 
6月初,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聯合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四川局、四川省地震局出臺《關于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提出構建“目標同向使命共擔、體系同構發展共促、資源同享力量共用、行動同步安全共治、隊伍同建榮譽共勉”的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對于應急人來說,貼合實戰的演練和比武競賽是時刻保持應戰狀態的常態化舉措。這一年,四川應急人的演練和比武競賽與往年相比有了新探索和新嘗試。6月底,一場聯動了6個市(州)的抗震救災綜合實戰演練在甘孜康定舉行。演練全面檢驗了應急預案、指揮體系、協調機制和救援能力,也推動了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在全省范圍內生根發芽。
 
為建成目標同向、體系同構、資源同享、行動同步、隊伍同建的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全省各地各部門都抓緊行動。
 
 
11月,內江市長江森林公園里小雨綿綿,四川省第一屆森林滅火專業技能比武正在這里舉行,來自全省21個市(州)的代表隊共同參與本次比武。
 
“像這樣全省各地的撲火隊一起參與的比武競賽,我們還是第一次參加。”廣安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支隊長文小輝告訴記者,在比賽過程中有來自森林消防隊伍的參賽成員親身示范和指導,隊員們的專業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我們都很珍惜。”
 
找欠缺,提能力,不同層次的隊伍同臺競技,都能找到專項救援能力提升、綜合救援能力增強的發力方向。像這樣把不同構成的撲火隊伍組織到一起進行比武競賽,不僅有助于各地加快探索應急救援隊伍“一隊多用”“一專多能”建隊模式,也能加快推進全省應急救援隊伍協同發展。
 
這次比武為提高全省撲火隊伍的專業能力提供了新思路。12月,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印發文件,在全省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送教培訓。培訓由省、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牽頭,會同公安、應急管理、林草、森林消防等部門(單位)按標準遴選講師,圍繞森林草原火災預防、火災撲救、火因調查等方面,通過政策宣講、理論解讀、實踐指導和經驗分享,著力破解基層末端工作不規范、源頭管控有漏洞、撲火安全不托底等問題短板,進一步深化提升全省森林草原火災防范應對能力。
 
“這是我們在森林草原防滅火這一領域實現資源同享、行動同步的一次探索。”省森防指辦有關負責人說道。
 
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不僅要求救援隊伍跨區域進行作戰,更需要跨領域完成救援任務。11月底,一場橫跨了四川與云南兩個省份、礦山和危化兩個領域的川滇安全生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在攀枝花開賽,四川、云南兩地36支安全生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216名隊員同臺競技。
 
“通過本次比賽,可以進一步拓展我們兩地專職救援隊伍的救援領域范圍,也可以加強先進適用裝備應用,全面加強區域應急救援能力協同建設。”四川省應急救援信息中心主任蔣耀港說道。
 
 
在這次跨地區跨領域的比賽中,不僅四川與云南兩地的跨省份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得到檢驗,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和國家礦山安監局四川局的合作也更加緊密,為兩部門之間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搭建了橋梁。
 
“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做到聞令而動”是四川應急人的日常狀態。全年累計啟動應急響應27次,建立健全聯合值守工作機制,高效應對處置3.0級以上地震59次,組織拉動演練6次……枕戈待旦、向險而行,2024年,四川應急人要么奮戰在救災一線,要么在馳援災區的路上,要么在演練的現場。他們是黨和人民的“守夜人”,他們舍小家團圓換萬家團聚,在一次次負重前行中扛起責任大旗,把艱險扛在肩上,把平安留給百姓。
 
防風險、保安全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四川將緊扣“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緊緊圍繞加快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這條主線,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應急管理強勁動力。
審核: 楊世杰   責任編輯: 李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