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9-01 來源:攀枝花市應急管理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1935年隆冬,在日寇占領下的東北大地,抗日武裝一直頑強不屈地戰斗著。11月15日,珠河縣(今黑龍江尚志市)左撇子溝白雪皚皚。日軍及偽警察出動300多人圍攻抗聯戰士,趙一曼毅然帶領東北抗日聯軍戰士頂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雪地中掩護戰友突圍。激戰中,她們擊斃日偽軍30多人。在四川宜賓市趙一曼紀念館中,珍藏著一雙比普通鞋子大一倍的靰鞡鞋(又名“烏拉鞋”),是趙一曼在東北領導抗聯斗爭時所穿。
早年間有這樣一個說法: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其中“靰鞡草”的知名度最低,后來被“鹿茸”取代。但它卻在抗戰時期為抗聯戰士們提供了一份來自“白山黑水”的溫暖。東北地區冬天寒冷而漫長。抗戰時期生活資源匱乏,生存環境艱苦,不少像趙一曼一樣的抗聯戰士就地取材,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東北的山林與濕地中,盛產一種具有天然保暖性的靰鞡草,這種草經捶打后形成的絮狀物具備優異的隔熱性能,成為了抗聯戰士在冰天雪地中的取暖“寶物”,用處最多的便是制作成“靰鞡鞋”。這是一種用牛皮或豬皮裹綁、粗制的皮鞋,因在鞋內填充“靰鞡草”而得名。穿上這種鞋,即便在零下40℃的酷寒中,雙腳也不致凍傷。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后,強制推行“歸屯并戶”,靠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集團部落”與“無人區”,妄圖把抗聯“餓死、困死”。日偽軍一次次發動“大討伐”,以重兵“圍剿”抗聯,破壞密營和倉庫。到了寒冷的冬日,本就缺乏物資的抗聯部隊,生存與戰斗更是難上加難。在林海雪原的深處,絮著靰鞡草的靰鞡鞋是抗聯戰士們冬日作戰的重要裝備。在最饑餓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將雪水與靰鞡鞋一起煮著吃。
據一位抗聯戰士回憶,1939年農歷除夕,他所在的部隊因長期處于斷糧狀態,已面臨極端生存困境。一名指導員為緩解戰友饑寒,將自身所穿牛皮靰鞡鞋解下交予司務長,這雙鞋就被煮成湯作為全體戰士的年夜飯。然而,沒等靰鞡鞋熬好,日軍的槍聲就突然響起,大家紛紛拿起武器抗擊來敵。為守護這份不尋常的“年夜飯”,司務長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戰士們在悲痛中匆匆吃完“年夜飯”,重新投入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行動中。在吉林革命軍事博物館也藏有一雙“靰鞡鞋”,這雙鞋是伐木工鞠忠魁的后代所捐贈,它承載的是鞠忠魁與楊靖宇的故事。他們兩人在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抗擊日寇的核心區域相遇,楊靖宇為鞠忠魁宣講抗日救國理念,動員其協助部隊運送物資。此后,鞠忠魁以伐木工身份作掩護,頻繁穿越日偽封鎖線,為抗聯部隊運送油、鹽、靰鞡鞋等重要物資。鞠忠魁曾這樣描述抗聯將士:“雪地里穿靰鞡鞋的抗聯弟兄,是拿命給咱老百姓蹚活路的。”鞠忠魁在為抗聯部隊采購靰鞡鞋時,因數量較大被偽警察抓捕。面對拷問,鞠忠魁沒有吐露任何秘密。半年后,當他被釋放時,已經錯過了將靰鞡鞋送到抗聯戰士手上的機會,這雙鞋就一直保留在他身邊。
追溯“靰鞡鞋”的歷史,會發現它不僅僅為東北抗聯戰士作出了重大貢獻,甚至在整個東北民族發展史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靰鞡鞋”最早是女真人發明和使用的, 后流行于東北、內蒙古等地區。明清時期,靰鞡鞋已形成“牛皮為幫、烏拉(靰鞡)草為絮”的經典構造。明代《遼東志》記載,女真族“冬著革履,內填草,行冰雪中不凍”。隨著中原漢族不斷“闖關東”以及蒙古族在草原與山林過渡帶的活動,靰鞡鞋成為東北各民族適應嚴寒環境的共同選擇。滿族(女真)的鞣制牛皮技藝、朝鮮族的草編工藝、漢族的針線縫合技術以及蒙古族的皮毛處理經驗,都融入到靰鞡鞋的制作過程中,形成“多元技術融合”的生產傳統,成為東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載體。在清代東北的市集貿易中,靰鞡鞋是滿族獵戶、漢族農民與蒙古族牧民等多民族的通用商品,其交易過程伴隨技術交流與文化互動,潛移默化地構成了東北各民族的共同生活記憶。
深深扎根于東北各族人民生活的靰鞡鞋,鞋幫上的褶皺凝著雪原的風霜。當烽火燃起,它又成了趙一曼們踏碎冰封的戰靴,是林海雪原中“拿命蹚活路”的重要載體。從尋常的御寒之物到不朽的愛國精神,靰鞡鞋的紋路里,刻著的從來不止是東北的嚴寒。它刻著一個民族在絕境中的堅韌——哪怕煮鞋為食,也要攥緊槍桿;刻著各族兒女的赤誠——不管是鞣皮的滿族手藝人,還是送鞋的漢族伐木工,都在鞋上縫進了“共御外侮”的執念。如今在東北,靰鞡鞋已不再是冬日的必需品,但它承載的力量從未遠走。當我們望向那雙比普通鞋子大一倍的鞋,望見的是趙一曼們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地里踏出的腳印,是一個民族無論遭遇怎樣的寒冬,都能憑著信念與團結,把苦難走成坦途的底氣。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