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服務市場主體 激活發展一池春水
——我市多方面協同發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7-05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市立足企業發展實際需要,聚焦落實惠企政策、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完善企業訴求困難反饋解決機制等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搭建橋梁 化解難題
近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市財政局、市商務局,舉辦了金融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融資對接活動,邀請35家民營企業、9家金融機構,現場開展“一對一”融資對接。“可以一次性對接多家銀行,環節簡單明晰,節約對接成本,效率還高。”說起融資對接活動,市路強工貿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陳莉贊不絕口。當天,現場有11家企業與銀行機構初步達成意向合作。
充分發揮金融作為現代經濟“血液”的關鍵作用,我市根據現實需要,不定時開展融資對接活動、政銀企座談會等,及時搭建起企業與銀行的橋梁。
走進東區瓜子坪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老人們正在娛樂。2023年底,該中心為擴大規模、提升功能品質,啟動了二期建設,但面臨資金不足的困擾。“各級黨委政府主動牽線搭橋,幫助我們成功獲批330萬元信用貸款,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保障了項目建設進度。”服務中心院長陳秋燕告訴記者,去年底,二期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增加床位150個,多功能廳、綜合休閑廳、棋牌室、閱覽室等應有盡有,該中心也成為目前我市最大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當前,該中心聚焦分類式照護,以“機構—社區—居家”三級精準服務網絡為核心,構建15項專業護理、12類社區服務、26項上門服務等差異化服務清單,形成機構專業照護、社區嵌入服務、居家智慧延伸的分類照護全鏈條服務體系。“我們將以更優質的服務、更專業的運營,全方面發展分類式照護養老服務,讓老年人享受更加幸福、健康、快樂的養老生活。”陳秋燕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今年以來,我市已開展“進園區、進企業”專場融資會15場,解決融資需求2.4億元。
企業出題 政府作答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今年以來,我市建立“企業之家”服務體系,出臺《攀枝花“益企行”政企常態溝通交流機制》,形成優化營商環境季度懇談制度,推動“企業出題,政府作答”走深走實。
當前正值釩合金銷售的旺季,在市仁通釩業有限公司,釩合金球團生產線一片繁忙。“我們釩合金產量在行業中算是比較大的了,預計今年產值將突破1億元。”仁通釩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守均說,企業心無旁騖忙生產,得益于攀枝花良好的營商環境。
今年5月中旬,仁通釩業通過“益企行”政企常態溝通交流機制,向行業主管部門提出訴求,請求幫助申請辦理有關惠企政策。“不同的惠企政策涉及不同的部門,我們不熟悉。他們很熱情,訴求一提出來,當場就幫忙解決,不停打電話聯系有關部門,1個多小時就幫我們把能享受的惠企政策的申報途徑、材料、條件等弄得明明白白。”仁通釩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陳紹德說,現在企業享受到了稅收減免、吸納外地人員就業獎補等多項惠企政策,“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做支撐,企業發展信心很足,已申報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力爭5年之內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以來,我市通過每月收集企業訴求、督導辦理、跟蹤問效等方式,共收集企業訴求294項,已辦結182項,其余正在持續辦理中,企業滿意率達92%。
協同發力 優化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我市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建立“警隨企后”等服務體系,打造“隨叫隨到、不叫不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服務品牌,出臺《攀枝花市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并推動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目前,我市惠企政策庫共歸集市本級制定惠企政策事項45項,其中免申即享事項19項。
在政務服務方面,暢通市場準入和準營,推行開辦企業“小時清單制”、高效辦成一件事、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登記等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4個小時內辦結;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質效,審批環節從原來的38個合并至8個,審批時限由120個工作日壓縮至36個工作日內。
在法治環境方面,組建市、縣(區)兩級“民營企業法律服務團”,成立破產管理人協會,設立涉企行政執法監督聯系點,建立檢察官聯系制度,探索開展“四位一體”綜合服務管理執法模式,推行“首違不罰”“輕微免罰”等柔性執法,在全省首批試點開展行政檢查“亮碼入企”,深化“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工作,加強企業權益保護,為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支撐。
在要素環境方面,降低融資、用工、水電氣、用地、企業物流貨運等成本,其中,企業低成本融資全省領先。同時,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據統計,2025年1—4月,我市出口鈦白粉3.2億元,出口鋼軌3億元,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1.5億元,同比增長39.7%。
在創新環境方面,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企業。2024年,全市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10家。
通過政務、法治、要素、創新等多方面協同發力,我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經濟充滿活力。統計顯示,今年1—5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2個、0.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3個、2個百分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23億元,增長5.3%。(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建玲 莫貫 曾海峰 李瑋)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