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探索實踐“四聯”模式——高質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7-10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東區各學校積極進行各種具有特色的教學實踐。

  7月7日,東區2025年度重大決策部署(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市委黨校開班,區屬各學校(園)黨組織書記、專職副書記,校長、執行校長參加培訓。

  專題研討班通過專題授課、互動交流等形式,重點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省委、市委、區委全會提出的具體貫徹落實意見,在深化東區教育綜合改革方面理出新思路,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東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東區區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了工作安排,健全區域優質教育中心建設體制機制,深化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優聯體”建設、“校家社多元融合”等系列綜合改革,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

  東區探索實踐“四聯”模式,采用“學區制治理+集團化辦學”運行方式,建設優質均衡教育聯合體,高質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

  學區聯盟

  打造優質均衡教育聯合體

  東區現有區屬學校24所,在校學生3萬余人。按照地域相近,強弱聯合的原則,東區劃分了8個學區,成立學區黨委,在學區黨委的領導下,完善學區黨委議事規則,建議學區干部任免,進行高聚合建設探索。

  東區采取“學區制治理+集團化辦學”模式,實施“強校+”幫扶機制,推動“學段貫通、校際互通、師生流通”協調發展,打造優質均衡教育聯合體。

  建成花海小學,由二十五中小教育集團領辦,實行“管理統一、資源同步、考核同責、發展同頻”的運行方式,與大渡口外語學校、陽光外國語學校、銀江中學校聯建為第七學區。以“集團內部交流+區內遴選+新教師分配”的形式,公開選聘優秀教師到花海小學任教。

  市江南學校,由市二小教育集團托管,與炳草崗學校、龍珠學校組建為第二學區,深度實施“1+N”小初銜接教育改革,共享市二小教育集團的優質教育資源,在保持江南學校“游樂苑”課程和民族團結項目特色基礎上,打造市二小教育集團“畢業園”,增加老舊學校的教育吸附力,成功化解學校大校額大班額問題,有效縮小弱校與名校差距。

  探索義務教育集團領辦高中模式,采用“聯合辦班+競賽強基”運行機制,打通“學段貫通”培養通道,加速提升市第十五中學校(縣域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增強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為打造市域首家十二年一貫制教育集團筑牢根基。

  城鄉聯動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東區通過成建制游學、居住地就近游學、課程共建共享等方式,統籌促進新建校、薄弱校、優質校學生交流,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深度共享。

  依托屬地新建學校花海小學,序時推行阿署達村小學生游學行動,促進區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此舉措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示范性。

  根據就近原則,安排小攀枝花村、五道河村、弄密村、沙壩村、華山村學生有序到市二小江南校區、鳳凰長壽路學校、市六小、市十小、市十九中小等城區優質名校就讀,共享城市教育優質資源。

  以“優聯體+”特色課程開發為抓手,聯合銀江中學、銀江中心學校、阿署達村小開展戲曲文化、科創實踐(鄉村少年科技行)、民族傳承課程實踐活動。匯聚學校資源,共建特色創客空間,開發科創課程、舉辦作品展等,深化科創興教實踐,形成品牌影響力,實現農村優質教育覆蓋率達100%。

  資源聯享

  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域全納共享

  東區大力推進“網鏈+教育”,助力區域教育長期、均衡、優質發展,破解“校際互通”空間壁壘,拓寬“教師流通”路徑。

  在教育城域網基礎上優化“東區智慧教育云平臺”,通過提高“攀枝花云教平臺”“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平臺、大數據后臺分析技術及應用看板的使用率,促進市、區、校三級教育網絡高速互聯互通,助推教育服務精準優質多元。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完成區域智慧校園數字化系統、教育設施設備、教育信息化2.0平臺等內容進行迭代升級,推動教育部、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Ai+創新科技人才培養項目落戶東區。目前,東區已組織20余名青少年及科學教師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研究院深度學習培訓,被教育部、省教育廳評為“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

  試點推行IS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實現學區“學校管理、資源共享、課程融合、教研聯結”的深度融合,呈現“網鏈學校+”資源共建共享功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域全納共享。目前,東區24所學校全部鏈接名校體系,新建數字創客室13間、升級的數字網絡教室30間。

  服務聯合

  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全景

  東區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促進學生個性化可持續發展。

  聯合社區打造勞動實踐基地;以“優聯體+”特色課程為核心,探索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日”行動。與高校合作、共建教育實習基地,促進產教融合;建立“家長學校”,開展親子互動、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從“心”出發,“育”見未來。聯合公交公司,開通定制公交,解決家長接送難問題,提升家長滿意度;依托社區平臺公司,試點開展“嵌入式”午托服務。

  教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東區以破解優質教育資源分布、熱點學校入學、城鄉教育差距等問題為導向,注重實效,分階段、分步驟穩步實施,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走深走實。(納曉明 張翔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彭春梅 文/圖)

審核: 鄭淇夫   責任編輯: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