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試驗區建設 “后進村”如何蝶變“后勁村”
——以攀枝花市仁和區“高、遠、聚、弱”村落為調查樣本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7-17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在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2024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46%,連續3年實現正增長,穩居全省第二位。在人口、產業及公共服務加速向城鎮集聚的同時,當地部分具有“高、遠、聚、弱”特征的“后進村”更需重點關注——這里海拔較高、地理位置偏遠、多民族聚居、產業基礎薄弱。
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出臺意見,支持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在攀枝花230個村落中,中高山地區的多民族聚居村數量約80個,占比約34%,其中不少村落的低保人口等重點人群占比超10%??梢哉f,以這類村子為代表的“后進村”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的集中體現,更是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攻堅難點。
仁和區下轄13個鄉鎮和1個街道,其中10個鄉鎮位于市區以南,3個鄉鎮作為“飛地”位于市區以北。自去年7月起,由川觀智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組建的聯合課題組,深入仁和區南北10個中高山地區多民族聚居村落和邊遠地區村落蹲點調查,并于近日推出調研報告,探究從“后進村”到“后勁村”的蝶變密碼。
選品試驗 村干部變身鄉村產業“經紀人”
仁和區的10個“后進村”,在產業發展層面,仍保留“靠山吃山”的傳統生產模式。如何在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的同時,突破傳統路徑,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村干部發揮著重要作用。
啊喇彝族鄉官房村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是仁和區核桃主產區。然而近年來,核桃銷售價格持續走低,村民經濟收入受到不少影響。
新的增長點在哪里?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官房村黨總支書記唐定海請來攀枝花市農科院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唐定?;貞洠?ldquo;專家分析我們村適合種植羊肚菌、蘑菇、木耳等食用菌,但村民有很多疑慮。”
唐定海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首先試點小規模種植食用菌。“吃”出效果后,村民發現食用菌種植周期短、見效快,經濟效益顯著,紛紛主動參與進來,村民劉螢便是其中之一。“我家種植的羊肚菌,今年生長情況非常好,每畝毛收入3萬元以上。”
2022年以來,官房村的食用菌種植面積已超過100畝,年綜合效益達到200萬元。此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菌包引種培育、菌包外銷等,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核桃價格走低,同樣困擾著太平鄉先鋒村黨支部書記何先明。他將更換賽道的目光投向“鄰居”——云南省永仁縣永興傣族鄉。兩地僅一山相隔,具有相似的海拔、土壤、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永興已有多年滇紅花種植歷史,產業初具規模。
何先明帶著村里黨員干部多次前往永興考察學習。2022年10月,村委會自籌資金購買300余斤滇紅花種子,免費發放給36戶農戶試種,面積約40余畝。2023年4月,首批滇紅花進入市場,反響良好。同年10月,村里新增種植農戶60戶,種植面積增至110畝。2024年,國藥集團與先鋒村達成合作協議,為其在技術和設備方面提供專業支持,村子的滇紅花產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十里不同品,百里不同風。”這是記者在村里的真實感受。相鄰兩個村子,海拔、氣候、地形差異很大,多數村不是一村一品,而是一村多品。然而,市場行情千變萬化,這些“后進村”轉型成功的共性,就是村干部當好市場和鄉村的“經紀人”,通過試種試入多種產業,降低產業培育的試錯成本,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道路。
種植試驗 立體農業給村民收入上一份“雙保險”
翻看仁和區地圖,10個“后進村”均位于山脈腹地,海拔梯度跨越峰頂臺地至河谷平壩,落差較大,立體氣候特征顯著,村落山地林地多,耕作土地呈碎片化分布。
在這里,土地資源是發展的短板,也是發展的跳板。如何讓土地煥發新活力,各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一招叫因地制宜。大龍潭彝族鄉干壩子村地理位置獨特,海拔較高,全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季節性缺水嚴重。這些自然條件為高山果蔬種植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病蟲害少、空氣清新、土壤肥沃。
“我們是讓‘老板們’先種,農戶再跟著種。”干壩子村黨支部書記封正云告訴記者,農產品公司進村承包,為村里帶來資本、專家和技術。在專家指導下,該村通過輪作方式,最近兩年新種植百香果、人參果等多種高山果蔬,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果蔬產量。兩年多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5萬元。
同德鎮道中橋村則是結合自身海拔跨度大的特點,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在低海拔地區,村民開展“三季輪作”,通過種植“早市玉米+豌豆+玉米”組合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中海拔地區,重點發展以芒果為主的水果種植。在高海拔地區,進行水果、豌豆、稻谷等作物多樣化種植。
第二招叫物盡其用。布德鎮的老村子村和新橋村都是芒果種植村。“我們村芒果種植超8000畝。”老村子村黨總支書記代發銀介紹。但近年來,芒果的市場價格起伏波動較大。
為解決產業單一化帶來的發展困境,兩個村的“土專家”不約而同發展起林下種植,給村民收入上一份“雙保險”。
老村子村創新實施“芒果+魔芋”林下套種模式,把芒果跌落的價格通過魔芋補回來。新橋村則選擇“芒果+南瓜”林下套種模式,該村黨委書記陳遠宏介紹,“年均能獲得500萬元左右的經濟收益。”
在多元發展的路上,中壩鄉大紙房村積極引進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一手種芒果,一手發展高山養殖業,探索出“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利用玉米、糠等飼養牲畜,同時將牲畜糞便作為有機肥料改良土壤,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提升芒果產量。
“種地能掙錢”讓村子看不見撂荒地,但如何提高畝均效益,關鍵還是人才。“后進村”通過吸引專家,快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技術創新。與之對應的是,外來專家的指導和本土種植實驗,讓每個村誕生一批“田秀才”“土專家”,有效提高全村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
延鏈試驗 農文旅融合讓高山村變身“詩和遠方”
大山大河曾是天塹,隔絕交通、阻礙發展;如今正成為出片打卡地,風光無限、文旅可期。
如何實現農文旅延鏈補鏈?記者走訪務本鄉大火山村、前進鎮高峰村、同德鎮新民村,發現它們從村名中找到農文旅蝶變之法。
“大”是大火山村吃上“文旅飯”的最大存量。一是大森林,該村森林面積26700余畝,是耕地面積的61倍。二是大落差,從山腳驅車,短時間內就能從海拔1700米躍升到2900米。
2022年,該村黨支部書記安子紅帶領村民通過與區級平臺成立第三方公司,將村內文旅開發交給專業團隊,將大森林變為天然氧吧,“大落差”造就天空之境、大草壩、老鷹崖等網紅打卡地。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的文旅收入已達20多萬元。
高峰村的名字則暗示該村最大的村情:不僅海拔高,在全區60個行政村的排名也很“高”——困難群眾人數占比全區排名第一。2022年,該村將劣勢變為優勢,走出一條農文旅結合的路子。
2700米的海拔高度,在游客眼中卻是避暑佳處,“野外露營+現摘現烤”的特點被不少網絡博主“種草”。該村順勢推出火把節、林下音樂會等活動,讓游客邊吃邊聽邊看邊跳。不僅如此,該村還與攀枝花市經貿旅游學校合作,打造“高峰”品牌,開發了“高峰十二風味”菜品,與村里養殖業實現有效聯動。
一組對比可印證發展變化:以前村集體經濟靠的是停車費和垃圾清理費,如今這些費用全免,收入反而增長到15萬元。“原因在于租金!”高峰村黨支部書記褚文華道破秘密:“如今村里閑置資產變成研學基地、民宿,一到節假日,活動攤位更是爭著被搶租。”
大火山村和高峰村同屬城市近郊村,氣候干燥,相比而言,遠在高寒山區的新民村就多了一分氤氳水汽。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該村的采摘熱,不少游客自駕上山打卡農家樂,采摘櫻桃、桑葚、番茄等果蔬。
“村里目前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村黨總支書記蘭明海透露,村里有一條沿襲300多年的新民大堰,堪稱傳統村落版的“都江堰”。“我們正籌備研學游,用好這個至今發揮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隨著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廣大農村地區陸續完善,因地制宜開發自然和人文資源,從農業向農文旅延鏈補鏈,是記者在村里看到的方法論。發展以民族文化和高山風景為主的文旅產業,帶來的不僅是客流和資金流,還讓村子從生產地變為消費地,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贏,進一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試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劍 蘭楠)
?。ㄔd7月15日《四川日報》)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