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康+百業”“百業+文旅康”的雙向賦能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8-02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圖為紅格鎮芋見張宜花園一角。

  七月的攀枝花,氣候怡人。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阿署達四季花海景區、銀江湖公園、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縣(區)鄉村精品旅游環線……吸引了眾多游客流連忘返。歷史與現代的結合,文化和旅游的交織,構成了陽光花城夏日最極致的浪漫。

  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攀枝花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推進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決定》,明確圍繞文化鑄魂、生態固本、旅康一體、融合共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擴大特色優質產品供給為抓手,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推動“文旅康+百業”“百業+文旅康”雙向賦能,突出集聚化、特色化、差異化全鏈條發展,推進品牌、業態、服務和體制機制全方位融合,積極探索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發展的攀枝花路徑,吹響了推進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新號角。

  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場景

  “看風景的人,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聽故事的人,也能成為故事里的人”,這是沉浸式文旅融合場景帶給游客的新奇體驗。走進東區蘭尖社區歷史文化街區,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二層小樓被打造成了一間間頗具年代感的小屋,高度復刻了供銷社、歌舞廳以及當時的居住環境,街區核心區圍墻夯土掛泥成為了“七戶人家”的職業墻,老物件均來自居民捐贈,居住在此的每一個居民仿佛都成為了NPC(非玩家角色),可向游客講述攀枝花發源地的故事……

  蘭尖社區通過挖掘“七戶人家一棵樹”作為攀枝花城市的起源地,承載著深厚的三線文化底蘊這一背景,根據前期挖掘的七戶人家真實故事為藍本,以景觀講故事,展示攀枝花開發建設初期“七戶人家”的奮斗經歷。

  在主題展陳屋里,兩名參觀者輕輕撫摸著每一件油畫作品、每一個歷史物件,潸然淚下。“這里是我父親劉樹桂生活工作過的地方,每一件老物件都讓我們觸景生情,太有意義了。”劉曉緋、劉晗光姐弟倆的父母是攀枝花開發建設初期的建設者。1965年,他們的父親來到渡口市冶金礦山公司工會工作,將青春與熱血無私奉獻給了這片熱土。

  現場,劉曉緋、劉晗光姐弟倆將父親的書畫冊捐贈給了蘭尖社區。“這是我父親工作期間深入廠礦車間,現場采訪寫生的作品集,有大量工業題材作品,講述攀枝花的英雄故事,希望展陳在這里,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劉曉緋說。

  “攀枝花因三線建設而生,做這個項目的目的就是要講好三線故事,做好文化傳承,讓游客從‘體驗者’變成‘傳播者’、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攀枝花渡口文化傳媒公司負責人說。

  呈現一系列新型消費場景

  走進鹽邊縣紅格鎮芋見張宜花園,偌大的產業綜合體里,形態各異的多肉植物不僅是景觀,更是活態的產業展示,頗具民族特色的樓宇連接起民族大舞臺。通過將農業生產、食品加工與文旅體驗深度融合,芋見張宜花園開創了“以產帶旅、以旅促產”的創新發展模式。

  “在這里可以觀看鹽邊魔芋生態全產業鏈展示,可以品嘗魔芋生態美食,每天晚上民族大舞臺都會有表演,免費向市民開放。”芋見張宜花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在鹽邊縣,一系列新型消費場景不斷呈現并串珠成鏈。鹽邊縣引入賽事經濟,今年初“滋味鹽邊·羊肉米線”半程馬拉松的成功舉辦,取得了“一場馬拉松 沸騰一座城”的效果,為攀枝花體育經濟版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旅游與消費同頻共振。7月中旬,為了迎接旅游消費旺季,我市啟動了“憑票根·享優惠 清涼逸夏 花在花城”服務消費季活動,吸引165家商戶參與,涵蓋商超、住宿、景區等,串聯起在攀“吃住行游娛購”全鏈條消費場景,以“小票根”撬動“大消費”,構建起“一票多用”的消費延伸新生態,推動實現“文旅康+百業”“百業+文旅康”的雙向賦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愉 孔浩 見習記者 楊晶堯 文/圖)

審核: 江瀟   責任編輯: 楊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