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有海子,海子上有燈河
一個鹽邊北部大山里的小村莊,依托項目推進文旅康深度融合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8-13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淖爾海子猶如鑲嵌在林海村的一面鏡子。
“我們這兒,大山里有海子,海子上有燈河……”畫外音中,巍峨的營盤山下,湛藍的海子,如嵌在村莊里的鏡子,隱約能看到簇新的廠房、廊道。
8月7日下午17時許,從共和鄉政府出發前往林海村的路上,鄉干部推送了一條抖音視頻給記者。
視頻是林海村第一個回村創業的大學生鄭月制作的。引她回村的,是她的幺叔公鄭宗平,村里的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沒有去過林海村的人,很難想象,海拔1900多米的莽莽林海里,會有一個面積約60畝的美麗海子,村里人叫它淖(zhuo)爾,實際應該是淖(nao)爾。
“淖爾”,是蒙古語,意為湖泊,但鹽邊北部的大山深處怎么會用這樣的名字呢?熟知村里歷史的鄭宗平說,當年成吉思汗征討大理國的西路軍,從金沙江流域由川入滇,有一支三千人馬的軍隊就駐守在今天的林海村營盤山,除了給當地海子留下“淖爾”的名字,還留下了保存至今的古戰場工事以及村里老人才記得的“三千寨”村名。
鄉村旅游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早在3年前,市、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多次進村調研,看到了林海村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于是,一個個項目在這個只有3個村民組、312戶人家的小山村落地。
7日下午18時20分,記者一行趕到林海村,映入眼簾的是火熱的項目建設場景:夕陽余暉里,挖掘機、壓路機轟鳴,砌磚、抹灰、抬設備的施工人員揮汗如雨……村里最大的兩個項目已經到了沖刺階段——投資300萬元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項目,圍繞淖爾海子,新建了村史館、休閑棧道、觀景臺,在干海子新建了房車露營地;投資340萬元的“三千寨”項目,新建了臘肉、香腸及青花椒油2條深加工生產線。
“不管是市民、游客還是網友、驢友,吃了我們‘三千寨’的臘肉、香腸,相信一定會到村里來看看我們的淖爾海子、千年古茶樹、云盤山古戰場,到干海子去露營。”
站在視野開闊、可以看到營盤山蠻王洞的新建觀景臺上,鄭宗平自信滿滿地說,貫徹省委、市委全會精神,林海村走在了前面。按照縣委、縣政府部署,在鄉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用“旅游+”的方式呈現項目、產業的關聯度,把獨特的生態資源、人文資源變成旅游資本,加快推動“引客入村”工程落地見效。
目前,村集體經濟“三千寨”項目,已預訂了40多戶村民家的生態豬,生產線設備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只待9月份開工;鄉上為村里爭取20萬元資金,打造古樹公園,讓數十株樹齡超百年的奇樹、茶樹串珠成鏈;村兩委排出了分階段實施村級民宿、休閑垂釣、徒步旅行、研學基地建設的時間表。
入夜,林海村很靜,天上的星星離村子也很近,空氣里隱約有淡淡的玉蘭花香,村里不少人家喜種玉蘭樹。記者遠遠看見淖爾海子上的燈河——數公里長的休閑棧道,100余盞太陽能環保燈點亮,不時有進村游客的嬉笑聲傳來。
嗅著花香游燈河,別有一番滋味,遠看近看皆是景:海子上有燈,紅了黃了,掉進了水里;村子里有燈,明了亮了,爬上了樹梢;波光粼粼的海子里,月亮睡在其中;蜿蜒通幽的棧道上,人們樂在其間……(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波 車東洪 文/圖)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