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我市以體系化建設筑牢基層應急管理防線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9-12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基層是應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前沿陣地。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絕非簡單的設施添置或隊伍擴充,而是一項涵蓋指揮調度、物資保障、救 援處置、宣教賦能的系統性工程。其核心在于打通“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搶險救援、恢復重建”的全鏈條,讓風險防范更精準、應急響應更迅速、救援處置更高 效、群眾參與更主動,最終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我市深刻把握這一內涵,錨定“一中樞、一張網、一支隊、一堂課”的總體思路,在夯 實基層基礎、筑牢安全底線上進行了積極探索。

  打造“一個中樞”,讓指揮調度“耳聰目明”。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首要體現,在于能否實現對風險的精準感知和高效調度。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每個應急工作者可 能都會深刻認識到,分散的信息、孤立的系統是制約基層應急效能的最大瓶頸。為此,我市建成應急指揮聯動中心,整合應急、氣象、林業、水利、自然資源等20 余套業務系統,不僅打破了市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更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縱向貫通。這種“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動機制,讓指揮中樞能夠實時掌握全市 風險動態,為快速決策提供堅實支撐。

  同時,全市應急管理系統以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抓手,精準鎖定高風險區域,形成“風險一張圖、數據一個庫”。這張“活地圖”讓基層干部對轄區內的地質災 害隱患點、山洪危險區等風險源了如指掌,既解決了“風險在哪里”的認知問題,也為“如何防控”提供了靶向指引,真正實現從“經驗決策”到“數據驅動”的升 級。

  織密“一張網”,讓物資保障“有備無患”。物資保障是基層應急管理的物質基礎,直接關系到災害發生后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堅持“分級儲 備、前突布防、快速調配”原則,構建起市、縣、鄉三級物資保障網,其核心在于“快”與“足”,既要儲備充足,更要調得出、用得上。

  目前,全市已建成1座市級中心庫、5座縣級專業庫、41個鄉鎮前置點,儲備救災物資8.28萬件(套),并會同市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建立“1小時應急保障 圈”機制。這意味著,無論災害發生在城市還是鄉村,應急物資都能在最短時間內送達一線。此外,我市已完成149處應急避難場所的綜合評估,總面積達 77.25萬平方米,可容納35.8萬人,同步啟動市級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編制,推動場所布局由“可用”向“優用”升級。這些舉措讓基層在面對災害時不 再“手足無措”,為群眾搭建起堅實的“生命保障線”。

  錘煉“一支隊”,讓救援力量“召之即來”。基層應急管理的核心戰斗力在于救援隊伍,一支拉得出、頂得上、打得贏的隊伍,是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關鍵。市應急 管理局投入7120萬元實施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層防災項目,為55支梯次救援隊伍配備了水陸兩棲車、遙控救生圈等5大類3546臺(套)專業裝 備,大幅提升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在此基礎上,全市應急管理系統統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地方專業隊、技術專家組和社會志愿力量,組建了157支、5013人的應急救援隊伍,配齊大型工 程機械600余臺、無人機363架、衛星通信終端144部。這些力量實現了對全市7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和286個山洪災害危險區“點對點”覆蓋,形成了 “專業隊伍為主力、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救援格局。當災害發生時,基層不再“孤軍奮戰”,而是能夠迅速集結各方力量,第一時間開展搶險救援,將損失降到最 低。

  上好“一堂課”,讓防災意識“深入人心”。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不僅要靠“硬設施”,更要靠“軟實力”。群眾是災害的直接承受者,也是防災減災的主體力 量,只有讓全民具備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才能構建起抵御風險的“人民防線”。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將宣教演練作為重要抓手,定期舉辦災害信息員培訓,組織 縣、鄉、村三級520名災害信息員參加災情統計報送與數據分析能力測試,提升全市災情統計報送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同時,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契機,全市應急管理系統聯合三大運營商向市民推送防災短信110萬條;組織開展應急疏散演練264場,直接參與群眾 近20萬人次,實現鄉鎮(街道)演練覆蓋率100%。通過“線上+線下”雙輪驅動,讓防災知識走進千家萬戶,讓應急技能成為群眾的“必備技能”。事實證 明,當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基層應急管理就有了最廣泛、最堅實的社會基礎。

  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市將始終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以更扎實的舉措、更務實的作風,不斷夯實 基層基礎,持續深化“一中樞、一張網、一支隊、一堂課”模式,不斷完善指揮聯動中心的智能化水平,提升風險預警的精準度;優化物資儲備布局,加強救援隊伍 的實戰化訓練;創新宣教方式,持續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在現有基礎上向“體系化、專業化、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安全 保障。

  (攀枝花市應急管理局 供稿)

審核: 鄭淇夫   責任編輯: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