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村落的文旅融合實踐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9-16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迤沙拉村全景。
9月14日上午,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漸漸熱鬧起來。紅墻青瓦之間青石板路蜿蜒,游客三五成群,或舉著手機拍攝古建筑,或體驗非遺技藝,或品嘗彝家美食。迤沙拉村副主任毛福銀笑著說:“雖然不是節日,但周末村里依舊接待了300多名游客。”
誰能想到,這個有著“中國彝家第一村”美譽的古村落,曾是省級貧困村。改變始于近年來該村借助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東風,大力整治人居環境、加快發展文旅產業,走出了一條環境改善與百姓增收的雙贏之路。
環境整治:
為牲畜修建“專屬小道”
漫步迤沙拉村,一條條寬約兩米的水泥小路,沿著民居的后院蜿蜒通向村外山坡。這就是村里專門修建的“牲畜專屬小道”。
“你可別小看這些小路。”毛福銀指著一條小路說,“以前牲畜散養,路上都是糞便,游客來了幾乎下不去腳。現在專門給牛羊規劃了‘出行路線’,村里干凈多了,游客體驗好了,村民也自覺了。”
村民周有富家養了60只羊,如今每天中午把羊趕上“牲畜專屬小道”,羊群自個兒就溜達到后山吃草,傍晚再循路返回。“不臟不亂,還不影響游客,我們都支持!”周有富笑著說。
環境整治不止是“牲畜專屬小道”。近年來,該村整合各類資金超5000萬元,實施道路硬化、污水管網改造、民居修復、廣場建設等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游客也越來越多。
文旅融合:
引導村民端穩“旅游碗”
環境變好了,如何才能讓百姓富起來?迤沙拉村把著力點瞄準了文旅產業。
政策培訓、資金扶持、業態引導……迤沙拉村多管齊下,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如今全村已有超過50戶家庭參與到旅游業中。
村民黎紅秀原來只有種地的營生,看著村里發展旅游業吸引了各方游客,就把百香果攤擺到了村游客中心門口。“我家種了百香果,除了趕集時拿到平地鎮上去賣,就是在村里面銷售。周末一般能賣100多斤,每斤7元,比果商來收購的價格(平均4元/斤)劃算多了。村里發展旅游業,組織大家擺攤,為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攤位擺起來了,要端穩這碗“旅游飯”,還得規范市場行為。“我們引導村民文明經營。通過劃定指定區域、統一攤位標準、實行衛生責任制等方式,疏堵結合治理亂擺攤現象。同時加強日常巡查與宣傳引導,促進村民自覺遵守規定。現在,攤點經營有序、環境整潔,游客滿意度顯著提升,村民也紛紛點贊。”迤沙拉村黨總支書記毛建樺說。
除了小集市,村里還推出非遺體驗、文創市集、情景演出《迤啊·迤沙拉》等文旅融合新業態,并打造星空露營地、金沙江大峽谷觀景臺等新景點,吸引游客愿意來、留下來、住下來。
雙贏效應:
守護傳統更要擁抱未來
夕陽西下,古村落的紅墻鋪上了一層金暉。一條條“牲畜專屬小道”靜靜延伸,隱喻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智慧與遠見——既要守護傳統,也要擁抱未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共同富裕。
“這里不僅風景美,文化底蘊也很深厚,來了就不想走。”從遼寧帶團來的導游許玉梅說,“我帶了30人的旅游團從北方過來,誰也沒想到山里還有這么一個干凈漂亮的村落,大家都很滿意。以后我還會帶更多的游客來。”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迤沙拉村已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幾年前的不足萬元提高到如今的約2.5萬元。
“環境好了,游客來了,百姓富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鄉村振興。”毛建樺望著村里熙熙攘攘的游客,信心滿滿,“下一步還要持續深化文旅康深度融合,讓迤沙拉的故事傳播得更遠。”(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媛 車東洪 譚浩 文/圖)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