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資源型城市的零碳實踐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09-17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大面山農風光項目。 (鹽邊縣委宣傳部供圖)
思路
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攻方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目標
到2027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超33%
到2030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5%以上
到2035年,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綠色低碳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楠
9月的攀枝花市鹽邊縣昔格達村,秋意盎然、碩果盈枝。田園畫卷中,一座彩虹廊橋穿過花海。這不是一座普通廊橋,它安裝了150余塊40%透光的彩色發電玻璃,裝機功率超過了30kW。昔格達村也是“中國零碳村鎮促進項目”首批試點村鎮之一。
追逐“零碳”目標的不止昔格達村。近期,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名單正式公布,攀枝花西區經濟開發區等4家園區入選首批試點。在格里坪特色產業園區的發展服務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園區安全、排放、環保等各項數據,對園區安全與環境狀況進行全面監控與精細化管理。
攀枝花因礦而建、因礦而興,城區與工礦區犬牙交錯,工業占比大——這樣一座城市卻一直懷抱“零碳”夢想。按照攀枝花的設想,到2035年,全市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綠色低碳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面對艱巨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任務,攀枝花如何走好這條“零碳”之路?
破除“一煤獨大”
從資源型老區到零碳園區
攀枝花市西區是攀枝花早期開發建設的煤炭、電力供應基地。10余年前,這里還是“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
數據顯示,當時,該區工業增加值中煤炭及相關產業占比高達78%,企業平均產業鏈長度不足3個環節,產品附加值極低。同時,資源型、粗放型特征明顯。
昔日以煤炭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老區,如何轉型為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的先行者?
首先是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面對發展困局,當地通過“關、停、并、轉、遷”等舉措,累計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3家,關閉污染企業133家,取締各類工業堆場109個。
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則是建設零碳園區的關鍵一環。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攀枝花市西區緊盯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釩鈦鋼鐵精深加工、資源循環利用等“三圈九鏈”,推動產業體系向綠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轉型;同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構建了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生態,煤矸石、粉煤灰、高爐渣、冶金渣及工業廢棄料等工業垃圾通過5條循環產業鏈實現“重生”。
當地還明確提出,要搶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藍海”賽道,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角逐新賽道,更需新生力量。截至目前,該區成功引進中農綠電40條化成箔生產線、望倫10萬噸新能源石墨材料、2萬噸五氧化二釩、6萬立方米釩電解液等一批重點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首個光解水制氫商業化項目也在該區落地——“多面體鈦酸鍶聚光制氫氧技術”產業化項目,其綠氫設計產能達每年12000噸。
目前,攀枝花市西區轉型成效逐步顯現,2024年綜合能耗約為16.5萬噸標準煤,化石能源占比由74%下降至67%。在碳排放方面,近三年碳排放總量及強度均呈持續下降趨勢,2024年園區碳排放強度下降24.8%。攀枝花西區經濟開發區納入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名單后,該區計劃通過3年左右的建設期打造成為零碳工業園區。
光伏技術引領
零碳村繪就鄉村綠色畫卷
城市之外,攀枝花的農村地區也正在刮起一股“綠色旋風”,涌現出鹽邊縣昔格達村、米易縣龍華村、仁和區混撒拉村等一批“零碳”村莊。
所謂“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減排和抵消措施,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吸收量達到平衡。
從省級貧困村蝶變為“億元村”,混撒拉村就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得益于金沙江干熱河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混撒拉村年均日照時長超過2700小時,是發展光伏產業的天然寶地。
記者走進村民彭國翠家,看到屋頂和曬場上方,54千瓦的光伏板整齊排列。她跟記者算起經濟賬:“光伏板每天能發電200多度,賣給電網每月能收入約2000元。而自家一年的電費才1000多元,每年凈收入超過2萬元。”
混撒拉村的“光伏”生活遠不止于屋頂。占地400平方米的“歸園田居”和1000平方米的光伏活力廣場,2024年光伏售電收入58萬元,減少碳排放量2750噸,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此外還有光伏路燈、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
“零碳”也讓村民的生產方式得到顯著改善。在混撒拉村芒果產業園內,通過綠色防控監測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統,有效地減少了病蟲害和農藥用量。該村種植晚熟芒果2萬余畝,年產量2萬余噸,年產值近億元。
而昔格達村,則利用零碳能源賦能建設零碳陸基循環清潔漁業,利用綠電驅動水體實時循環,與生態濕地相結合,實現高效高產零排放;同時,綠電驅動下的零碳全受控高科技立體植物工廠,讓光線、水分、溫度等農作物生長的全要素全過程得到控制。
“我們將加快構建山水相融的生態空間,發展綠色低碳高效的生態經濟。”攀枝花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市將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速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推進化工園區基礎設施補短和綠色循環化改造,探索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深入推進“水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發展,規范有序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利用;穩妥有序推進“雙碳”工作,落實覆蓋化工、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原載9月15日《四川日報》)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