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結出民族團結“共富果”
——鹽邊縣紅寶苗族彝族鄉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記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10-23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9月29日,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成都召開,會上宣讀了省委、省政府《關于表彰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的決定》。鹽邊縣紅寶苗族彝族鄉人民政府獲“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表彰。
鹽邊縣紅寶苗族彝族鄉面積304平方公里,有漢族、苗族、彝族等10個民族5236人,其中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達84.1%,是全市唯一的苗族彝族鄉。近年來,紅寶鄉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政治保障、精神紐帶、物質基礎、情感認同”,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融入產業發展、文化傳承、民生改善全過程,呈現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筑牢政治根基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全面領導,組建由195名黨員組成的“民族團結聯絡員”隊伍,積極服務各族群眾,匯聚強大合力。構建“鄉級統籌、村組落實、干部帶頭”三級聯動機制,創新“理論課堂+田間課堂”宣傳模式,每年開展“民族團結微宣講”20余場,發放資料2000余份,覆蓋2000余人次,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讓“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深入人心。實施“青雁培育”計劃,少數民族干部在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占比77%,有力推動各項政策在基層落地。創新“火塘調解”機制,2024年調解5件,成功率100%,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2024年,紅寶鄉遭遇特大暴雨,在鄉黨委有序組織下,各族民兵與聯絡員沖鋒在前,毛有色、楊石哈、盧古祖等人更是挺身而出,幫著轉移群眾。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的力量,讓各族群眾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在搶險一線書寫了“各民族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的動人故事。
促進文化交融,凝聚精神共識
文化是凝聚人心、促進交融的紐帶。當前,紅寶鄉超100個家庭由2個以上民族組成,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紅寶鄉以文化為媒,挖掘本土文化資源,保護傳承非遺技藝,成功申報6項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建成非遺傳習所和文化院落,培養30余名傳承人,其中省級2名。創新“文化+”模式,打造“繃鼓節”“火把節”等品牌活動,舉辦10余場非遺展覽、歌舞展演,吸引近1萬各族群眾共慶共融。推動文化富民,創建“1+3+N”非遺共富工坊,帶動20余名居家婦女制作苗族刺繡、蠟染等產品,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讓“指尖技藝”變為“共富產品”。
聚焦產業共富,夯實物質基礎
探索“黨建+產業+團結”發展路徑,促進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做強特色種植“穩底盤”,圍繞核桃等支柱產業,引導各族群眾科學管理,形成“一村一品、連片發展”格局,惠及3800余農戶。做優生態養殖“增后勁”,依托天然牧場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帶動30余戶家庭年收入破20萬元;構建“集體經濟+公司+農戶”模式,穩定產銷,建成鵪鶉養殖和育雛基地,2025年預計產值500萬元,孵化5家合作養殖戶,帶動30余人就業,年增收2萬余元,推動各族群眾“抱團發展”。做精農商文旅“拓渠道”,借和美鄉村“1580”行動契機,改造擇木龍村街道,打造“生態+旅游”名片;結合節慶節點,引導群眾售賣手工藝品、土特產,讓各族群眾在共享發展紅利中持續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改善民生,增強情感認同
以“共享發展、兜底暖心”為導向,把各族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遺余力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養老、醫療等問題,家庭醫生簽約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育兒補貼應報盡報,城鄉居民醫保、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為100%、70%,讓各族群眾在民生福祉改善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常態化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路長制作為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在推進生態美市建設和打造美麗攀枝花的生動實踐中彰顯民族鄉的責任與擔當。
紅寶鄉的故事,是攀枝花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縮影。在這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上,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促新發展”的時代樂章。(劉長靈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芝羽)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