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鋼鐵之城”重塑自我煥發生機
www.xghelper.cn 發布時間:2025-10-30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編者按
10月29日出版的《參考消息》援引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以《昔日“鋼鐵之城”重塑自我煥發生機》為題,對攀枝花市成功應對挑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進行了深入剖析。本報現予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8日報道】題:在快速變化的經濟中,中國的老工業城市競相重塑自我
昔日的“鋼鐵之城”攀枝花曾是中國西部一個偏遠工業重鎮,如今正努力將高爐改造成療養勝地,以順應中國從快速城鎮化向更“以人為本”模式的轉變。
這座四川省的城市建于20世紀60年代,位于長江上游,它當時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為中國的工業雄心注入動力。60年后的今天,作為中國西部主要的鋼鐵企業所在地,攀枝花正在追求一個更清潔、更多元化的未來。
如今,攀枝花擁有約120萬人口,產業門類更廣,環境更優美。這座城市以木棉花命名,正努力避免一種“鐵銹地帶”式的衰落,盡管經濟轉型并非沒有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宋應昌說:“攀枝花是中國城鎮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從‘工業驅動型城市建設’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他同時提醒說,迄今為止,很少有嘗試這種轉型的城市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攀枝花市中心以西的金沙江沿岸,廢棄的水泥廠、發電廠和鐵路鮮明地提示著這座城市的工業歷史。
如今,一些被遺棄的地方煥發了新的生機。在城市西部的高家坪,一座昔日的水泥廠被改造成電影基地和旅游景點,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
向著下游往東,對比更加鮮明。山坡上現在有一個康養度假村,里面有別墅、公寓和綠地,還有自行車道、公園、休閑中心和醫院。
這一趨勢凸顯了攀枝花致力于多元化發展的決心。這座城市擁有溫暖的冬季和充足的陽光,吸引了來自四川及其他地區的年長游客來此季節性停留——這是它長期努力重塑自我的證明。
在東部的阿署達村,鮑華(音)在村集體所有的民宿工作,旁邊曾經是一個“巨大的黑湖”——攀鋼集團一個1.23億立方米的尾礦堆。近年來,政府把這里改造成一個公園,通過旅游業和健康產業創造了新的收入機會。
鮑華說:“在開發之前,我們種芒果或水稻,還養牲畜,幾乎不賺什么錢。現在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里的芒果,比以前好多了。”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國有262個資源型城市。
中國后來又發布了一項專門針對資源型地區的方案,呼吁采取行動,確保在2021至2025年間加快經濟轉型,創造更綠色、更宜居的環境,改善民生。
這些規劃與中國的城市發展戰略相一致。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中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據新華社報道,目標是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數據顯示,中國僅用幾十年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花了一個多世紀才實現的目標。到2024年底,67%的人口(約9.4億人)在城鎮工作和生活。
宋應昌表示,像攀枝花這樣長期依賴采礦業的城市,往往工業基礎薄弱,配套產業不足,很難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吸引人才。
他說:“此外,這些企業最初位于偏遠地區。圍繞它們而建的城市本身就有缺點,它們是孤立的,很難與鄰近城市形成協同效應和有效分工。”
相比之下,東部省份的資源型城市,如河北唐山和江蘇徐州,轉型更為順利。
他說,看看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可以提供一些經驗教訓。
休斯敦通過利用其能源部門的專業知識向醫療保健和先進制造業拓展,從一個依賴資源的石油新興城市轉變為一個多元化經濟重鎮,而匹茲堡則通過對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高校的積極再投資,培育機器人、生物技術和自動駕駛汽車等產業,從一個衰落的鋼鐵之都轉變為科技創新中心。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005號
